联系我们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【国学教育】国学已成为连云港部分学校校园特色

2019-11-5 11:14:01      点击:

【国学教育】国学已成为连云港部分学校校园特色

发布: 2011-11-18 | 作者: 牧元 | 查看: 14次

     日前,海南省宣布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面铺开国学教育的省份,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,海南省各小学四、五、六年级及初中所有年级,都将开设国学课程。与海南省的试点不同,山东省教育厅曾下发通知,严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“不加选择地”推荐《三字经》,并将书中的“昔孟母,择邻处”,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等内容进行删节。

 

  对于眼下越来越热的国学,教育部门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,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:学“国学”有没有必要,怎样学才能真正发挥国学的魅力?

 

  国学已成为连云港部分学校校园特色

 

  “仁义礼智,圣贤千古立纲常”、“元亨利贞,天地一机成化育。”日前,在连云港举行的一次主题为“经典国学走进美丽校园”的国学诵读展示会上,来自全市十几所学校的孩子们穿着古装,摇头晃脑诵读经典,在台下,家长、老师报以热烈掌声。

 

  如今,网上阅读占据了学生过多的时间,这些来自全球的信息良莠不齐,如果任由其发展,很多孩子将丧失体会经典、与历代大师对话的机会,而开展国学诵读等活动,就是要给孩子这个机会。笔者从市教育部门了解到,连云港已经举办了多次国学诵读活动,参与国学教育的学校以及学生数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。“现在学生受网络影响大,对国学经典却知之甚少。我们从诵读国学经典入手,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,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,从小学会做人。”市语委办副主任朱卫文老师介绍。

 

  海宁小学是一所以国学诵读为校本课程的学校,校园内,传统国学经典随处可见, 除了诵读等基本活动,学校还对国学有着不同的解读,校园里有“经典文化”走廊,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了成语苑、古诗园,学校还根据年级编写了经典诵读的教材。在向阳小学,笔者也看到了极富特色的国学教育,高年级的教室里展出了学生所作的诗配画作品。

 

  益处: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熏陶

 

  谈到希望达到的效果时,这些学校都表示,一个人的“道德”、“品行”是最难“教”的,很多时候孩子是在“耳濡目染”和“潜移默化”中学习,而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“公式”和“定律”,孩子通过口诵心记,久熏成习,久习成性,其气质就能受到影响,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也都很注意言传身教,所以对学生今后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形成大有益处。

 

  对于孩子来说,学这些艰涩难懂的古典知识,会不会太困难?意义究竟有多大?海宁小学国学诵读指导老师张莹莹回应道,虽然孩子们当时读的时候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意思,但不要紧,读得多了,运用也就很自然了。比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虽然很拗口,但当学生真正帮助过弱小之后,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。

 

  中小学开设国学课愿望是好的,能否“得偿所愿”呢?笔者走访的中小学校长均称,国学诵读课程开展以来,许多学生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较大进步,校园纪律和班级卫生状况等方面也都有明显好转。张莹莹讲述了这样一件事:第一次带着国学诵读社团的孩子外出参赛时,基本没有孩子互相让座,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经典诵读后,她惊喜地发现,大孩子主动给低年级的孩子让座,外出时,大孩子也会主动拉着低年级孩子的手,而低年级的孩子,也对大哥哥大姐姐十分敬重。

 

  推广:让国学教育“活”起来

 

  “才能高大者,声望自然大;人人重真才,而非靠自夸。自己有才能,奉献为大家;他人有才能,理应多赞美。”这是海宁小学改编《弟子规》中的一段,取自原文“才大者,望自大;人所服,非言大。己有能,勿自私;人所能,勿轻营”。

 

  海宁小学副校长李晓秋介绍说,国学教育既需要符合小学生的阅读、生活习惯,也要通过各种形式润物细无声,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世界更为丰富,国学阅读也应以新形式出现,如精彩纷呈的国学趣味故事、帮助孩子感悟经典的特色阅读等,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既学习了国学知识,又锻炼了阅读能力,这当中,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。

 

  采访中,朱卫文老师建议,在国学诵读活动的过程中,学校也要充分考虑到批判地继承这一点,并不是全盘接受,照搬照抄,像《三字经》、《弟子规》等古代蒙学教材流传时间很长,范围很广,有许多内容至今仍有很强教育意义,比如“幼不学,老何为”、“人不学,不知义”等,对于一些已不合时宜的内容,老师则要古今对比加以阐释,如《三字经》中的“夫妇从”原意是“做妻子的要服从丈夫的安排”,带有较为浓郁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痕迹,老师就要告诉学生,现在社会提倡的是男女平等,夫妻双方应和睦平等地相处。